1996年12月10日傍晚,在位于河北省兴隆县深山中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合(原北京天文合)观测基地,BATC大视场巡天科研团组的工作人员做好了60/90公分施密特望远镜观测前的准备工作。这天是无月夜,按常规应进行河外星系的深度测光工作,但这晚天上有云,透明度不好,于是工作人员把观测时间排给了小行星搜寻计划(SCAP)。SCAP是科研团组于1995年5月开始,利用天文晨昏以及非高质量天文观测条件,专为发现小行星和近地小行星设立的观测计划。由于采用了先进的CCD探测设备,和一套计算机全自动搜索和探测程序,该计划执行一年多来,在小行星发现数量上就进入了国际前列。
当晚的观测任务由SCAP计划负责人朱进博士(现任北京天文馆馆长),研究生郑中原和观测助手李向阳完成。观测结束后,数据处理结果发现,有一移动稍快的天体。第二天晚上,前半夜天气很坏、无法观测,从下半夜2点30分开始,天气开始好转,于是对昨晚移动稍快的天体又拍摄了一组图象,经数据分析表明,这确实是一个移动天体。科研组为其取了临时的代号B04613,并将观测数据报送给了设在美国哈佛史密松天文台的国际小行星中心。经过证认,这颗代号为B04613的天体被确认是一个新发现的小行星,并获得国际小行星中心的暂定编号1996XY14。自此之后,科研组加强了对1996XY14的追踪观测,并多次“捕获”到它。终于,在主要基于国家天文台的观测资料,可以准确定出它的运行轨道根数之后,国际小行星中心于2001年2月8日正式公布赋子小行星1996XY14永久正式编号21313,而且其命名权归属国家天文台。
岫岩玉,产于“中国玉都”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岫岩山清水秀,宝藏遍野,以盛产岩玉闻名中外。岫岩玉晶莹温润,玉质细赋,堪称“国石”。岫岩玉工艺精港,闻名中外。鉴于岩玉具有历史久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决定将这颗1996年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岫岩玉星”,并向国际小行星中心提出申请。经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所属的小天休命名委员会讨论通过,国际小行星中心于2005年4月7日发布第53954号公报通知国际社会,第21313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岫岩玉星”。这是一项国际公认的极高荣誉,从此岫岩这颗辽东半岛上璀璨的明珠与苍穹中的“岫岩玉星”可谓物华天宝,相映生辉。“岫岩玉星”承载着玉的祝福,玉的吉祥,玉的辉煌,将永远遨游寰宇,光耀苍穹。